金颜香的本草名物考证研究

俞仪萱1,茅瑛琦2,马梦茜1,陆青娅1,明雨 1,吕晓雪1,孙灵芝1*

(1.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北京100029;2.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杭州 310053)

摘要:目的 通过对金颜香的本草名物进行考证研究,明确金颜香所对应的实物,以利于发挥其在医药学、香文化等方面的价值。方法 研究主要利用明代周嘉胄《香乘》对于金颜香的描述,并结合本草文献如中国药典、《新修本草》等,以及其他文献如《诸蕃志校注》《诸蕃志校释》等,进行相互比较、参证和辨析,从药物性状、产地、文献收录等多个角度分别对金颜香这一进口香药进行考证,探析“金颜香”的名物关系。结果 经文献考证,金颜香应为安息香科植物的干燥树脂,从性状考证表明,中国药典中树脂类药物没药和安息香较符合古籍中对于金颜香的记载,从产地考证可推断古籍中记载的安息香并非安息香科植物的树脂,金颜香既不是古籍中的安息香,也非没药,基本厘清了金颜香、古今安息香三者的关系。结论 金颜香的本草名物存在一定问题,经研究考证基本得以解决。

关键词:香药;金颜香;《香乘》;安息香;本草考证

《香乘》是明代的香学著作,记载大量芳香类药物的名称、性状、功用及香方配伍,是考证芳香类药物必须参考的重要文献。其中频繁出现的“金颜香”未有考证,因而无从对其配伍和功效进行发掘。根据宋至清代记载金颜香的众多典籍,结合现今研究,将金颜香划分为阿拉伯进口香药的一种[1],可见金颜香应属于认识早,应用频繁的香药,但以往研究人员多认为金颜香为没药或者安息香,且尚无定论,也未能确定金颜香的基原。因此,对其名物的考证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1 《香乘》记载与一名考证

《香乘》中对金颜香的记载共 3条[2]120-121。第一,引《西域传》记载:“香类熏陆,其色赤紫,如凝漆,沸起不甚香而有酸气,合沉檀焚之极清婉。”第二,引《方舆胜略》:“香出大食及真腊国。所谓三佛齐国出者,盖自二国贩去三佛齐而,三佛齐乃贩至中国焉。其香乃树之脂也,色黄而气劲,盖能聚众香,今之为龙涎软香佩戴者多用之,番人亦以和香而涂身。真腊产金颜香:黄、白、黑三色,白者佳。”与《诸蕃志》[3]记载同。第三,记载有“贡金颜香千团”香事:“元至元间,马八儿国贡献诸物,有金颜香千团。香乃树脂,有淡黄色,黑色者,劈开雪白者为佳。”说明金颜香实际上是“能成团”的树脂。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4]引藤田剑雄的记载“金颜香……《瀛涯览胜》作金银香。”明代马欢的《瀛涯览胜》,未出现金颜香而有金银香,记载其产地包括“旧港”即古名“三佛齐国”,这与《方舆胜略》记载的产地相同,同时孔菲菲等经过研究“宋代外来词”[5]指出金颜香和金银香属于异形词“一词多形”的表现。因此,的确应该承认金颜香和“金银香”本为一物。因此,金银香是金颜香的别名,故《香乘》中引《华夷续考》中对于金银香的描述,可作为考证金颜香的另一依据[2]120-121:“金银香,中国皆不出,其香如银匠榄糖相似,中有白蜡一般白块在内,好者白多,低者白少,焚者气味甚美,出旧港。”

“宋代外来词研究”[5]中引用了冯承钧先生的研究结果,认为“‘金颜香’一词属于宋代传入的音译词,是马来语Kemenyan的对音。今名Sweet benzoin者是,而benzoin就是特指今天的安息香,并无异议。”[6]进而从语音的角度认为金颜香与安息香本属于一物。

而张博文则提出反对,指出“冯氏校注误以此香即Styrax benzoin,乃将金颜香当之安息香所致。”[7]170-171

2 基本性状考证

2.1 药用类别

《香乘》中所记载的“香乃树脂”明确阐明金颜香为树脂类药物。明代《咸宾录》[8]等多部著作都引《明一统志》[9]记述“金颜香,树脂也。”可见,金颜香为树脂类植物药是明确的。

2.2 颜色、气味

关于金颜香气味的记载多样且不一,本身充满矛盾,如“沸起不甚香而有酸气”“色黄而气劲”“其香如银匠榄糖”。而且颜色众多,有赤紫、黄、白、黑多种记载。本研究认为金颜香本身可能由于品相不同,化学成分含量有所区别,导致文献记载中对金颜香认识的不同。赤紫色的品种“不甚香”且有酸气,黄色的品种“气劲”,其他的某种品相很可能是“香如银匠榄糖”。

2.3 质地

《香乘》中含有金颜香的香方共49个,对其使用方法多有“另研”样描述,从侧面可以考证出金颜香的质地。其中“亚四和香”记载“右四香体皆粘湿合宜作剂,重汤融化,结块分焚之”;“软香三”记载“右先将金颜香搦出水”“于银器汤煮化,细布扭净汁”。说明金颜香在常温下为固体,研磨可成细末,质地较湿润或者黏,用水煮的方式可以到达它的熔点。

2.4 燃烟

金颜香在多部香学著作中,如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10]等,被注释为“黄烟”,指它燃烧后散发黄色烟雾。

对比中国药典和其他文献收录的颜色,较符合考证的树脂类药物共14种:阿魏、安息香、琥珀、没药、枫香脂、苏合香、藤黄、天竺黄、血竭、松香、乳香、虫白蜡、桃胶、干漆。其中“熏陆”较早被研究人员认为即“乳香”[11],而《香乘》中记载“金颜香类乳香”,可见古人早有金颜香并非“乳香”的明确认识。

其次,本研究认为,香药气味虽因不同品相化学成分含量波动而致不同,仍能根据文献对金颜香气味的描述和金颜香本身香药的特性对一些药物进行排除:药典记载阿魏“具强烈而持久的蒜样特异臭气”,天竺黄“气微”,血竭“气微……以火燃烧则产生呛鼻的烟气”,虫白蜡“气微”,干漆“具特殊臭气……点火即燃烧,产生黑烟并发出强烈漆臭”。可见此类树脂类药物,应并非金颜香。

对金颜香质地的记载虽不正面,但相对明确,本研究据此可以排除:苏合香在药典[12]164-165中记载为“半流动性的浓稠液体”,应不符合。其中安息香在药典[12]148中记载为“常黏结成团块……加热则软化”,没药记载为“多黏结成大小不等的团块”[12]186,是相对最为符合《香乘》中对于金颜香质地的描述。

同时,燃烟是相对较难进行古今对比的一种性状,据此很难进行排除。没药、安息香燃烟不为黄色,但由于古代燃香测香所使用的香事物品毕竟与现代有较大的成分区别,燃烧形成的烟雾颜色可能存在不同。

综上,经过对药物基本性状的考证,中国药典中收录的“安息香”即安息香科植物的干燥树脂,与“没药”即橄榄科植物地丁树或哈地丁树的干燥树脂,与金颜香的相似度最高。

3 产地考证

《香乘》中对金颜香产地的记载[2]:“香出大食及真腊国……盖自二国贩去三佛齐而”“马八儿国贡献……有金颜香千团”“金银香中国皆不出……出旧港。”《诸蕃志》记载:“金颜香正出真腊,大食次之。”宋代赵彦卫《云麓漫钞》记载蒲甘国产金颜香[13]。华小燕认为:“唐代传入的金颜香很可能是来自苏门答腊岛、爪哇地区的。但古籍亦载[14]:说三佛齐金颜香是不正确的,因为三佛齐的金颜香实际上是从大食贩运来的,之后再从三佛齐转贩到唐朝……它的真正产地仅大食而已。”这种观点显然有误,首先金颜香的大量传入应在宋代,这里以宋代文献结合唐代的情况显然不正确,其次这仅能否定三佛齐是金颜香的主产地。历史学家白寿彝也曾记述“正出真腊,大食次之”是说大食人自其经过各地贩运金颜香,他们取道三佛齐运至中国的金颜香比从真腊直接运来的差[15]。所以应当承认,真腊的确是金颜香最重要的产地。

“中国皆不出”可能由于中国不是金颜香的产地,或者在《华夷续考》成书的明代,中国还未大规模开采这种香药。对“琥珀”的认识历史久远,在汉代就认为中国的“琥珀”产自西域[16]。枫香脂主要出产于我国浙江、江西等地,唐《新修本草》记载枫香脂[17],谓:“所在大山皆有。”而松香亦早有开采,《抱朴子》载[18]:“凡老松皮内自然取脂为第一”。桃胶在有桃树处即有,《名医别录》[19]中已载其应用。故琥珀,枫香脂,松香,桃胶理应不是金颜香。

《诸蕃志》记载[3]:“没药出大食麻啰抹国”“安息香出三佛齐国……有安息国……转货于三佛齐。”现代对于安息香科植物地理分布研究指出[20],安息香科植物分布于中国南部、西南部、中南半岛等,不分布在古安息国的亚洲西部地区,与古籍记载有很大出入,且在基本性状上也有区别。研究人员认为,古代典籍中记载的安息香应并非是安息香科植物白花树的树脂,在推定安息香名物时候,古今“安息香”应予以区别。

中国药典记载的安息香为安息香科安息香属,分布于亚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区域,符合“正产真腊”的记载。而对于没药的地理分布研究发现[21],原植物主要生长在非洲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地区以及肯尼亚北部,与金颜香产地相去甚远。

据产地考证,金颜香应属于安息香科植物的树脂。

4 文献收录的其他方面考证

4.1 名称确立与流通时间考证

《诸蕃志校释》记载“金颜香”此名亦见于叶庭珪《香谱》(《新纂香谱》引),当为我国著录此香之最早者[7]167。陈氏香谱[22]中载有一则宣和御制香的制法,当中就有金颜香,说明在宋代,宫中制作熏香料时就已将金颜香作为来源香料。所以金颜香大量传入中国市场和名称的正式确立应在宋代。

清代时期广东市场上并没有卖此香,道光《广东通志》卷九十六“舆地略十四”记载“金颜香:树脂也……今广东市上无鬻此香者。或云:南越国有之。”[23]

《魏书》龟兹国条中即有安息香[24],《晋书·佛图澄传》亦有“烧安息香祝愿”句[25]。安息香最早就见于《魏书》,十六国时就称为“安息香”,苏继庼在《岛夷志略校释》亦认为如此[26]404

真腊与中国政权的正式来往,应当始于隋代,真腊自隋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第一次遣使访隋朝后,两方的经济物产交流才不断趋于频繁。如果古今安息香同属一物,现代研究显示原产于东南亚热带和亚热带(也就是真腊一带)的安息香科植物白花树的树脂不可能早在魏晋时期就已传入中国。而古之安息香正是因为原产地处于亚洲西部和古西域诸国,才可能在魏晋时期正式流通和确立名称。而如果将金颜香看作是中国药典中的安息香,就可以解释为何它的大量传入和名称确立晚在宋代。

4.2 古籍安息香、中国药典中安息香、金颜香文献记载对比

《香乘》中“安息香考证六则”[2]69明确描述安息香为“脂黄黑色”,与金颜香的描述差距较大,并且记载有使用安息香的香方 7处,且有安息香与金颜香同用两处,如世庙枕顶香:栈香八两,檀香、藿香、丁香、沉香、白芷(以上各四两),锦纹大黄、茅山苍术、桂皮、大附子(极大者研末)、辽细辛、排草、广零陵香、排草须(以上各二两),甘松、三柰、金颜香、黑香、辛夷(以上各三两),龙脑一两、麝香五钱、龙涎五钱、安息香一两,茴香一两。所以古之安息香为金颜香的可能性较低。《诸蕃志》亦明确区别记载了金颜香与古之安息香。明代田艺蘅《留青日札》[27]将安息香与金颜香和在一起记述,正是说明了两者在古代虽有相似之处,但无论是产地还是其他性状却有明显区别(表1),以至于不能用一名:安息,出安南、三佛齐诸国,树如苦楝,大而直,叶类羊桃而长,中心有脂,类核桃穰而香,但不宜烧,能发众香之气,故人取以和香。又,真腊国有名金颜香者,其气亦能聚众香。

通过记载对比,的确可以发现,如今中国药典中收录安息香科植物白花树的干燥树脂在一些基本性状上与《香乘》(收录《汉书》《酉阳杂俎》《本草纲目》《一统志》条文)记载相差较大,而与金颜香的文献记载较接近。

表1 金颜香、中国药典中安息香与《香乘》中安息香的对比
Fig. 1 Comparison between Jinyanxiang, Styrax in Chinese Pharmacopoeia and Styrax in Xiangsheng

没药作为早被认识和进口的香药却未被《香乘》记载,很可能是由于没药在《香乘》中并不称为“没药”。鉴于《诸蕃志》记载已经将当时的没药与金颜香区分,可知古之没药不可能在《香乘》的记载中改称金颜香。

4.3 古籍安息香、药典安息香、金颜香文献记载之关系

劳费尔认为[28],中国人叫做安息香的东西是2种不同香料合成的,一种是伊朗地区的古代产物,至今还没鉴定,另一种是马来西亚群岛的一种小安息树所产,这 2种必须加以区别,这就把金颜香等同于古之安息香。“安息”就得名于它的原产地——伊朗,而在伊朗停止输入这种香料之后,就改用了马来西亚群岛的品种,两者十分相似。并且他认为在其后所指出自波斯国的安息香其实是出自马来群岛上一处叫“安西”的小城。他的理由是李珣在《海药本草》之中说明安息香来自南海波斯国,但是主产南海的香药冠名“安息”是不科学的,所以南海波斯国应该就是所谓的“安西城”,同时他认为《酉阳杂俎》中描述的安息树的形态与现今的安息树相符。

苏继庼反对劳费尔的看法[26]405,认为南洋所产的香料应是金颜香,而出自波斯国的才是古之安息香,两者并没有混淆。之所以有南海波斯国的说法,是因为当时的人们把只要是波斯商船所运载的东西默认来自波斯,其实有很多物产是途径南海所获的。

日本学者北村四郎也与苏继庼观点一致[29],反对劳费尔德看法,认为夏德(F.Hirth)、柔克义(W.Rockhill)等人往往把东南亚的产物,认为是经过波斯、西域传入中国,而劳费尔则认为有所谓马来亚的波斯这种说法。事实上盛唐时期,西域产品可以通过丝绸之路输入中国,通过长安传播到各地。

笔者也同样认为劳费尔之说缺乏根据,金颜香与古之安息香在众多古籍中区分明确,且性状记载区别大,前文已经论述。而他的前一个依据的确可以通过苏继庼、北村四郎的看法予以反驳,而至于安息树的形态,正是因为古今安息香有别,《酉阳杂俎》记载的位于波斯国的安息树当然不可能与现代安息科植物的形态相一致,这点也可从植物形态侧面充分印证,古今安息香种类确然有别。

5 总结

通过以上可知,从基本性状考证,药典中树脂类药物没药和安息香是比较符合古籍中对于金颜香的记载。基于产地,推断古籍中记载的安息香并非安息香科植物白花树的树脂,而现今的安息香就产地与金颜香的记载吻合。通过其他方面考证可知,金颜香、安息香、没药在古代应是 3种相对独立而有所区别的香药,金颜香既不是古籍中的安息香,也非没药。同时,本研究也厘清了金颜香、古今安息香三者的关系。

综上,本研究认为金颜香应为安息香科植物的一种,与古之安息香有别。所以,在厘清三者关系的同时,本研究认为,如今在应用明代以前的方剂以及香方的时候,并不能采用现代的安息香代替古籍中的安息香,反而遇到金颜香的时候,可以采用现今药典中所记载的安息香科植物白花树Styrax tonkinensis (Pierre) Craib ex Hart.的干燥树脂。

REFERENCES

[1] 李少华. 阿拉伯香药的输入史及其对中医药的影响[D]. 北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

[2] (明)周嘉胄.香乘 钦定四库全书[M]. 北京: 中国书店出版社, 2014: 120-121, 69.

[3] 赵汝适. 诸蕃志[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29-31.

[4] (日)内藤湖南. 日本文化史研究[M]. 储元熹, 卞铁坚, 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7: 152-166.

[5] 孙菲菲. 宋代外来词研究[D]. 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6] 冯承钧. 诸蕃志校注[M]. 第 2卷. 北京: 中华书局, 1956:96-97.

[7] (宋)赵汝适. 诸蕃志校释[M]. 杨博文, 校释. 北京: 中华书局, 1996: 170-171, 167.

[8] (明)罗日褧. 咸宾录[M]. 北京: 中华书局出版社, 1983:138-147.

[9] (明)李贤等. 大明一统志 下[M]. 西安: 三秦出版社, 1990:1383.

[10] (明)高濂著. 遵生八笺[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553.

[11] 何婷, 杨丽娟, 杨森, 等. 回药乳香的本草考证[J]. 时珍国医国药, 2016, 27(1): 167-168.

[12] 中国药典. 一部[S]. 2015: 164-165, 148, 186.

[13] (南宋)赵彦卫. 云麓漫钞[M]. 上海: 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7:88.

[14] 华小燕. 大食农作物在唐代中国的传播[D]. 兰州: 兰州大学, 2013.

[15] 白寿彝. 中国伊斯兰史纲要参考资料[M]. 文通书局, 1948:162.

[16] (东汉)班固. 汉书[M]. 南京: 凤凰出版社, 2011: 270-279.

[17] (唐)苏敬, 等. 新修本草[M]. 上海: 上海卫生出版社, 1957:99.

[18] (晋)葛洪. 抱朴子[M].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1986: 50.

[19] (梁)陶弘景集, 尚志钧辑校. 名医别录[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6: 306.

[20] 陈涛, 陈忠毅. 安息香科植物地理分布研究[J]. 植物研究,1996, 38(1): 59-68.

[21] ZHAO J F, ZHOU C L, HAN L, et al. Progress on Myrrha [J].J China Pharm(中国药房), 2011, 22(7): 661-665.

[22] (宋)洪刍著. 香谱: 外一种[M]. 杭州: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115

[23] 胡巧利. 广东方志与十三行——十三行资料辑要[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4: 119.

[24] (北齐)魏收撰. 魏书[M].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5:1386.

[25] (唐)房玄龄, 等. 晋书·佛图澄传[M].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5: 1501.

[26] (元)汪大渊. 岛夷志略校释[M]. 苏继庼, 校释. 北京: 中华书局, 1981: 404, 405.

[27] (明)田艺蘅. 浙江文丛: 留青日札(下)[M]. 朱碧莲, 点校.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2: 520.

[28] LAUFER B. 中国伊朗编[M]. 林筠因,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64: 291-294.

[29] 陈连庆. 汉晋之际输入中国的香料[J]. 史学集刊, 1986,31(2): 8-17.

Textual Research on Interpretation of Names of Herbal “Jinyanxiang”

YU Yixuan1, MAO Yingqi2, MA Mengxi1, LU Qingya1, MING Yu1, LYU Xiaoxue1, SUN Lingzhi1*(1.School of Basic Chinese Medical Science,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hina; 2.First Clinical Medical Institute of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clarify the ambigu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Jinyanxiang’s name and nature, identify the object of Jinyanxiang, in order to play its par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roma culture and other aspects through textual research.METHODS In this study, textual research on herbal substantive, including substantive of Jinyanxiang, the imported aroma,was from some perspectives such as: specific traits such as sort, shape, smell, texture and lighted cigarettes, producing area, other aspects in documents and records based on three references about it from Xiangsheng, in combination of comparison between and analysis of several documents of herbal medicine such as Chinese Pharmacopoeia and Newly Revised Materia Medica etc,and other ones like Proofread and Annotated on Zhufanzhi, Proofread and Paraphrased on Zhufanzhi. RESULTS Through textual research, this study held the view that Jinyanxiang was resin of Styrax. Research on its character showed that Myrrh and Styrax in Chinese Pharmacopoeia were more congruent with records of Jinyanxiang in ancient books. Through place of origin research, this study could figure out that ancient Styrax was not the modern one; Jinyanxiang was not ancient Styrax or ancient Myrrh, which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among Jinyanxiang, ancient Styrax and modern Styrax. CONCLUS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inyanxiang’s name and its nature is a moot point, and now it is solved mainly through this study.

KEY WORDS: aromatic drug; Jinyanxiang; XiangSheng; Styrax; herbal texthal

中图分类号:R28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7693(2018)06-0937-05

DOI: 10.13748/j.cnki.issn1007-7693.2018.06.034

引用本文:俞仪萱, 茅瑛琦, 马梦茜, 等. 金颜香的本草名物考证研究[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18, 35(6): 937-941.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2017年度北京中医药大学青年教师项目(2017-JYB-JS-171);北京中医药大学大学生科研项目质量工程项目(201710026037)

作者简介:俞仪萱,女 Tel: 18801348874 E-mail: yuyixuankx@163.com *通信作者:孙灵芝,女,讲师,博士 Tel: 18811528127 E-mail: sunlingzhi7@126.com

收稿日期:2017-10-31

(本文责编:蔡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