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典收载的法定药用植物基源考订

依泽1,赵维良1*,陆耕宇2

(1.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杭州 310052;2.中国药科大学,南京 210000)

摘要:目的 发现并考证中国药典2015年版中药材植物基源的中文名及拉丁学名与经典分类著作不同、同基源的相同部位作2种药材分别收载等情况,并提出建议。方法 查询历版中国药典,并借助《中国植物志》、《中国法定药用植物》、FOC、CFH数据库及其他相关著作,对上述情况进行考订。结果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和附录中,存在上述情况的品种共计50个。其中,中药材基源植物中文通用名与其他植物重名或相似的24个,中药材基源植物拉丁学名引用或拼写不同于分类学著作的16个,同物异名作2种药材分别收载的8个,存在其他情况的品种2个。而后对上述情况进行考订。结论 经研究考订,44个品种已考证清楚,6个尚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中国药典;法定药用植物;基源考证

中国药典是我国最具科学性、权威性、规范性和导向性的保障民生用药安全的标准类著作。中国药典2015年版中一部及成方制剂中本版药典未收载的药材和饮片(以下简称“附录”),尚存在中药材基源中文名及拉丁学名与经典分类著作不同、同基源的相同部位作 2种药材分别收载等情况,这些情况多为历版中国药典沿袭至今,为此对中国药典2015年版中出现上述情况的品种进行查考,为中药材的种植、采收、流通提供指导,保障中国药典的严谨性和规范性,为中药材植物基源的正本清源起到一定作用,尽可能地避免因基源不清晰而导致中药材的混淆。

1 植物基源中文名存在的问题

1.1 决明子

决明子以豆科植物决明Cassia tora L.为基源收载于中国药典1963年版[1]。后又以决明Cassia obtusifolia L.、小决明Cassia tora L.为基源收载于中国药典1977—2015年版[2-9]。Cassia obtusifolia L.在《中国植物志》和FOC中均未收载,某些植物分类专家认为其系未确定的种。Cassia tora L.在《中国植物志》中对应的中文名为决明[10],且无小决明这一植物名称。认为决明子的原植物基源存在问题,应研究解决。

1.2 泽泻

泽泻以泽泻科植物泽泻Alisma orientale(Sam.)Juzep.为基源,收载于中国药典1977—2015年版[2-9]。在《中国植物志》中泽泻的学名为 Alisma plantago-aquatica L.;而 Alisma orientale (Sam.)Juzep.对应中文名为东方泽泻[11]。以前中药材泽泻的产地主要为福建和四川两地,两地产样品性状虽有差异[12],但来源于同一植物,药材泽泻的基源植物为东方泽泻,宜作更正。

1.3 荆芥

荆芥以唇形科植物荆芥 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为基源,收载于中国药典 1963—2015版[1-9]。《中国植物志》和FOC荆芥的拉丁学名均为Nepeta cataria L.,且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在《中国植物志》中文名为裂叶荆芥[13-14]。经考证,中药材荆芥的性状描述与裂叶荆芥相符,而与荆芥不符,对此尚需作进一步调查研究。

1.4 天南星

天南星以天南星科植物天南星 Arisaema erubescens (Wall.) Schott、异叶天南星 Arisaema heterophyllum Bl.和东北天南星Arisaema amurense Maxim.为基源,收载于除1953年版以外的历版中国药典[1-9]。《中国植物志》中Arisaema erubescens(Wall.) Schott、 Arisaema heterophyllum Bl.、Arisaema amurense Maxim. 3个拉丁学名对应的中文名分别为一把伞南星、天南星(“异叶天南星”系其别名)、东北南星[15]。认为这些中文名称应按《中国植物志》进行规范。

1.5 黄藤

黄藤以防己科植物黄藤 Fibraurea recisa Pierre.为基源,收载于 1977、2005—2015版中国药典[2,7-9]。Fibraurea recisa Pierre.在《中国植物志》和《世界药用植物速查辞典》中对应中文名均为天仙藤(大黄藤)[16],且其基源中文名“黄藤”与棕榈科黄藤属 Daemonorops Bl.黄藤 Daemonorops margaritae (Hance) Becc.相同。因此,宜按《中国植物志》进行规范。

1.6 筋骨草

筋骨草以唇形科植物筋骨草Ajuga decumbens Thunb.为基源,收载于1977、2010和2015年版中国药典[2,8-9]。《中国植物志》筋骨草的学名为Ajuga ciliata Bunge,而 Ajuga decumbens Thunb.在《中国植物志》中的中文名为金疮小草[13]。当前对于筋骨草的本草考证众说纷纭,各持己见[17-18],经初步考证,中药材筋骨草的性状描述与金疮小草更相符,此结论需进一步研究确定。

1.7 锦灯笼

锦灯笼以茄科植物酸浆Physalis alkekengi L.var. franchetii (Mast.) Makino为基源,收载于1977—2015年版药典[2-9]。《中国植物志》酸浆的学名为Physalis alkekengi L.,Physalis alkekengi L. var.franchetii (Mast.) Makino在《中国植物志》中对应中文名为挂金灯[19]。实际使用锦灯笼药材[20]中,果梗与宿萼特征与挂金灯更接近,二者为原变种和变种的关系,后者为锦灯笼正确的植物基源,宜作更正。

1.8 其他中文名称不规范的问题

中药材原植物基源可能存在的中文名称不规范的问题详见表1[10,15,21-29]。这些中文名称宜按照《中国植物志》进行规范。

2 植物基源拉丁学名存在的问题

2.1 香茶菜、溪黄草和冬凌草

香茶菜以唇形科植物大萼香茶菜 Babdosia macrocalyx (Dunn) Hara为基源,收载于中国药典2015年版附录[30]。经考证,大萼香茶菜拉丁属名为Rabdosia(香茶菜属)[31];另溪黄草以线纹香茶菜Isodon lophanthoides (Buch. -Ham. ex D. Don) H.Hara、溪黄草Isodon serra (Maximowicz) Kudô为基源,收载于2010及2015年版中国药典附录[8,30],冬凌草以碎米桠Rabdosia rubescens (Hemsl.) Hara为基源,收载于 1977、2010及 2015年版中国药典[2,8-9],其基源均为香茶菜属。Isodon发表于1840年[32],Rabdosia发表于1842年。但《中国植物志》认为Isodon发表于1929年,Rabdosia出现较早,因此使用Rabdosia作为属名[31]。药典中上述植物基源的拉丁属名宜统一。

2.2 悬钩子茎

悬钩子茎以蔷薇科植物悬钩子Rubus sp.为基源,收载于2015年版中国药典附录[30]。经考证,无植物中文通用名为“悬钩子”,宜确定一个明确的种。若该品种以悬钩子属植物为基源,亦以Rubus spp.表示较妥。

2.3 紫檀香

紫檀香以豆科紫檀 Pterocarpus santalinus L.为基源植物,收载于1977—2015年版中国药典附录[2-8,30]。Pterocarpus santalinus L.对应中文通用名为檀香紫檀,系外来品种,在我国仅有少量栽培,紫檀拉丁学名为Pterocarpus indicus Willd.[33]。因此该品种基源植物的中文名与拉丁学名无法对应,有待进一步考证研究。

2.4 其他

其他植物基源拉丁学名拼写情况详见表2[14,16,34-42]。认为系拼写问题,宜作订正。

表1 2015年版中国药典药材基源中文名与《中国植物志》不同者
Tab. 1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CMMs) of ChP 2015 which origin plants’ Chinese name is different with FRPS

表2 拉丁学名拼写与分类著作不同者
Tab. 2 CMMs which origin plants’ Latin name is different with classical taxonomy books

注:1)Streptocaulon griffithii J. D. Hooker在FOC中为暗消藤Streptocaulon juventas (Loureiro) Merrill的异名。Note:1)Streptocaulon griffithii J. D. Hooker is a synonym of Streptocaulon juventas (Loureiro) Merrill in FOC.

3 同植物基源的相同部位用作不同药材

3.1 广西海风藤和黑老虎根

广西海风藤和黑老虎根同以木兰科植物异形南五味子 Kadsura heteroclita (Roxb.) Craib为基源,均以干燥藤茎为药用部位,收载于2010及2015年版中国药典附录[8,30]。“广西海风藤”系广西习用品[43-44],“黑老虎根”系湖南习用品[45],两者应归并为同一药材名。

3.2 肖梵天花和地桃花

肖梵天花和地桃花同以锦葵科植物肖梵天花Urena lobata L.为基源,药用部位基本相同(分别为干燥全草和地上部分),收载于2015年版中国药典附录[30]。“地桃花”系湖南、广西等地习用品[43,46],“肖梵天花”系福建习用品[47],两者应归并为同一药材名称。

3.3 榜嘎和唐古特乌头

榜嘎和唐古特乌头分别以船形乌头 Aconitum naviculare Stapf、船盔乌头 Aconitum naviculare(Brühl.) Stapf为基源收载于2015年版中国药典附录[30]。两者基源实为同一种,且同为青海、西藏等地习用品[48-49],宜归并为同一药材名。

3.4 块根糙苏和螃蟹甲

块根糙苏以唇形科植物块根糙苏 Phlomis kawaguchii Murata为基源,收载于1977—2015年版中国药典附录[2-8,30]。螃蟹甲以唇形科植物螃蟹甲Phlomis younghusbandii Mukerjee为基源,收载于2010及2015年版药典附录[8,30]。经考证,Phlomis kawaguchii Murata为 Phlomis younghusbandii Mukerjee的异名[16],但块根糙苏《中国植物志》学名为Phlomis tuberosa L.,因此块根糙苏与螃蟹甲的实际药用植物基源,值得进一步考证研究。

4 其他

4.1 黑草乌

黑草乌以毛茛科植物藏草乌 Aconitum balfourii Stapf为基源,收载于1977—2015年版中国药典附录[2-8,30]。经考证,无植物中文通用名为“藏草乌”,该品种来自于《西藏常用中草药》[50],书中所用图片为亚东乌头 Aconitum spicatum Stapf,Aconitum balfourii Stapf系误定[51],这一拉丁学名在《世界药用植物速查辞典》中的中文名为西藏乌头,宜作更正。

4.2 墨旱莲草汁

墨旱莲草汁收载于中国药典2015年版附录[30],其项下基源拉丁学名缺失,另墨旱莲草为别名,建议基源修订为鳢肠Eclipta prostrata (L.) L.。

5 结论和讨论

经过笔者归纳梳理,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和附录中,植物基源中文名存在问题的品种24个,植物基源拉丁学名存在问题的品种16个,同植物基源的相同部位用作不同药材的品种 8个,存在其他情况的品种2个,共计50个。

上述品种中,荆芥、筋骨草、禹州漏芦、紫檀香、块根糙苏,由于其药典中引用的基源中文名与拉丁学名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对应,又中文名与拉丁学名分别指向同属的不同植物,且两者在形态上差异较小(如筋骨草和金疮小草),因此需结合文献书籍与实地调研等手段,对该 5个品种的植物基源做出更加全面的考证研究。

REFERENCES

[1] 中国药典. 一部[S]. 1963: 1-318.

[2] 中国药典. 一部[S]. 1977: 1-669.

[3] 中国药典. 一部[S]. 1985: 1-345.

[4] 中国药典. 一部[S]. 1990: 1-347.

[5] 中国药典. 一部[S]. 1995: 1-342.

[6] 中国药典. 一部[S]. 2000: 1-318.

[7] 中国药典. 一部[S]. 2005: 1-267.

[8] 中国药典. 一部[S]. 2010: 1-362.

[9] 中国药典. 一部[S]. 2015: 1-386.

[10] 陈德昭. 中国植物志·第三十九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8: 14-140.

[11] 孙祥钟. 中国植物志·第八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2:141.

[12] LI L X, WANG S L, WANG Y, et al. Textual research on Chinese herbs alismatis [J]. Lishizhen Med Mater Med Res(时珍国医国药), 2013, 24 (2): 433-434.

[13] 吴征镒, 李锡文. 中国植物志·第六十五卷(第二分册)[M].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7: 75-438.

[14] HONG D Y, RAVEN P H, WU Z Y, et al. Flora of China [M].1994.

[15] 吴征镒, 李恒. 中国植物志·第十三卷(第二分册)[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78: 1-197.

[16] 刘玉壶. 中国植物志·第三十卷(第一分册)[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6: 16-37.

[17] 戴子启, 李云耀, 易刚强, 等. 筋骨草属几种易混植物本草考证及鉴定[J]. 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3): 104-105.

[18] 褚小兰, 王汉章. 筋骨草的本草考证[J]. 中药材, 1997,20(11): 586-587.

[19] 匡可任, 路安民. 中国植物志·第六十七卷(第一分册)[M].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8: 54.

[20] 张继, 陈德昌. 中国中药材真伪鉴别图典(第三分册)[M].广东: 广东科技出版社, 2011: 175.

[21] 陈介. 中国植物志·第五十三卷(第一分册)[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4: 60.

[22] 陈艺林, 石铸. 中国植物志·第七十八卷(第二分册)[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9: 58.

[23] 唐进, 汪发缵. 中国植物志·第十四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0: 147-271.

[24] 黄成就. 中国植物志·第四十三卷(第二分册)[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7: 39.

[25] 胡加琪. 中国植物志·第七十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2: 113.

[26] 吴征镒. 中国植物志·第三十二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9: 396.

[27] 林镕, 陈艺林. 中国植物志·第七十四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5: 341.

[28] 林镕, 石铸. 中国植物志·第七十八卷(第一分册)[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7: 10.

[29] 陈守良. 中国植物志·第十卷(第二分册)[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7: 290.

[30] 中国药典. 四部[S]. 2015: 418-424.

[31] 吴征镒, 李锡文. 中国植物志·第六十六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7: 519.

[32] Spach. Histoire Naturelle des Végétaux. Phanérogames [M].Vol 9: 1840.

[33] 韦直. 中国植物志·第四十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4:122.

[34] 张美珍, 邱莲卿. 中国植物志·第六十一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2: 71.

[35] 俞德浚. 中国植物志·第三十六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74: 190.

[36] 傅书遐, 傅坤俊. 中国植物志·第三十四卷(第一分册)[M].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4: 209.

[37] 林镕, 林有润. 中国植物志·第七十六卷(第二分册)[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1: 174.

[38] 李树刚. 中国植物志·第四十一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5: 167-361.

[39] 唐进, 汪发缵. 中国植物志·第十五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8: 192.

[40] 裴鉴, 陈守良. 中国植物志·第六十五卷(第一分册)[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2: 141.

[41] 陈焕庸, 黄成就. 中国植物志·第二十二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8: 222.

[42] 蒋英, 李秉滔. 中国植物志·第六十三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7: 267.

[43] 广西壮族自治区壮药质量标准·第一卷[S]. 2008: 44-91.

[44] 广西壮族自治区瑶药材质量标准·第一卷[S]. 2014: 34.

[45] 湖南省中药材标准[S]. 1993: 324.

[46] 湖南省中药材标准[S]. 2009: 58.

[47] 福建省中药材标准[S]. 2006: 126

[48]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藏药·第一册[S]. 1995: 85.

[49] 青海省药品标准[S]. 1976: 1-224.

[50] 西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卫生局. 西藏常用中草药[M]. 西藏:西藏人民出版社, 1971: 1-911.

[51] 关克俭. 中国植物志·第二十七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79: 219.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Origin of Legal Medicinal Plants in China Pharmacopoeia

YI Ze1, ZHAO Weiliang1*, LU Gengyu2
(1.Zhejiang Institute for Food and Drug Control, Hangzhou 310052, China;2.China Pharmacuet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over and research the items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CMMs) which origin plants’Chinese name or Latin name were different with classical taxonomy books, origin plants and parts were same but collected as different CMMs from China Pharmacopoeia 2015(ChP 2015) METHODS Every version of ChP were searched. Legal Medicinal Plants of China, Flora Reipublicae Popularis Sinicae(FRPS), Flora of China(FOC), Chinese Field Herbarium(CFH)were also searched to help with studying. RESULTS Fifty items with above situation exist were studied. Origin plants’Chinese name of 24 items and Latin name of 16 items were different with taxonomy books. Eight items with situation of same origin plants and parts but collected as different CMMs. Two items with other problem. CONCLUSION Through our study, 44 items were researched clearly, 6 items worth to discuss.

KEY WORDS:China Pharmacopoeia; legal medicinal plants; textual research on origin plants

中图分类号:R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7693(2018)04-0519-05

DOI:10.13748/j.cnki.issn1007-7693.2018.04.014

引用本文:依泽, 赵维良, 陆耕宇. 中国药典收载的法定药用植物基源考订[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18, 35(4): 519-523.

基金项目:浙江省食品药品安全“十三五”规划——中药材数字标本馆(浙食药z-2016001)

作者简介:依泽,男,硕士 Tel: 15168402538 E-mail: 524684672@qq.com*通信作者:赵维良,男,硕士,主任中药师 Tel:(0571)86452373 E-mail: zwl@zjyj.org.cn

收稿日期:2017-10-25

(本文责编:蔡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