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定药用植物专栏·

蕨类法定药用植物基源考证

赵维良,依泽

(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杭州 310052)

摘要:目的 厘清由于分类系统和种分类等级的变化、种鉴定等原因引起的蕨类法定药用植物基源混乱情况,并纠正药材标准中有关蕨类植物基源的相关问题。方法 查询我国国家和各省市自治区的药材标准,找出收载来源于蕨类植物的药材,对原植物基源有疑问的种类,从植物系统分类、分类群等级和种鉴定等各方面进行考证。结果 我国国家和地方标准收载的药材中,来源于蕨类植物的共有27科88种,其中植物基源鉴定清晰,分类无问题,中文名和拉丁学名无混淆的53种,由于分类系统变化而造成拉丁学名或中文名混淆的5种,种等级分类群的处理和鉴定问题的11种,中文名混淆的19种,并对有混淆的种类进行考订纠正。结论 蕨类法定药用植物基源有一定问题,但经过研究考订,这些问题都能得以解决。

关键词:法定药用植物;蕨类法定药用植物;植物基源考证

“法定药用植物”的概念首先在《中国法定药用植物》[1]一书提出,后笔者对法定药用植物的概念作了进一步的论述[2]。法定药用植物指历版国家标准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历版地方标准及其附录收载的药材饮片的基源植物。植物由于分类系统的变化、种等级分类群的改变、种的鉴定和归并等原因,造成同一植物有多个拉丁学名和中文名的状况,法定药用植物情况也是如此,这也是药材品种混乱的原因之一。以往有学者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对同一药材使用植物种类不同,同一药材名称各异或同一名称实际药材不同等情况进行过系统考证[3],但尚未见文献或著作对药材的植物基源由于分类鉴定等原因造成的混乱情况进行过考证研究。为此,笔者收集了我国以中国药典为代表的收载药材的各类国家标准、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药材标准 120余册,对这些标准收载药材的植物基源进行考订归纳。现首先报道蕨类法定药用植物基源考证的情况。

1 蕨类法定药用植物考证概况

我国蕨类法定药用植物共有27科88种[1],经考证,其中53种基源鉴定清晰,标准所用名称正确规范,不同标准间使用相同的中文名和拉丁学名,所用拉丁学名和中文名与《中国植物志》或Flora of China(以下简称 FOC)相同,如扁枝石松Diphasiastrum complanatum(L.) Holub.、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P. Beauv.) Spring、贯众Cyrtomium fortuneJ. Sm.等。而35种植物基源在分类变化、种等级鉴定、中文名称或拉丁学名等方面存在问题,其中由分类系统的变化而造成种混淆的 5种,由于种等级分类群的意见分歧或种的鉴定、归并不同而造成的拉丁学名混淆的11种,另有中文名称的误用,把中文别名当做正名或把中文植物名和药材名混淆的共19种。

2 分类系统的变化

石松科垂穗石松Lycopodium cernuumL.收载于湖南药材 1993[4]、四川药材 2010[5]等;灯笼草Palhinhaea cernua(L.) Franco et Vasc.收载于湖南药材 2009[6];而《中国植物志》[7]收载垂穗石松Palhinhaea cernua(L.) Vasc. et Franco。石松科有灯笼草属和垂穗石松属,秦仁昌(1978)分类系统和秦仁昌、吴兆洪(1991)分类系统以前者命名,而《中国植物志》以后者命名,两者实为同一属PalhinhaeaFranco et Vasc.。但 FOC、Christenhusz线性排列系统和张宪春(2011)等系统[8]又把垂穗石松属并入石松属LycopodiumL.,故使该属的名称复杂化,其实,上述标准和植物志收载的 3个名称为同一种植物。灯笼草属中文名采用时间较早,现《中国植物志》的垂穗石松属一名现使用普遍,故以采用该名较好,另该种为该属的模式种,故名称采用垂穗石松Palhinhaea cernua (L.) Vasc. et Franco为好,考虑到灯笼草一名在以往使用时间较长,可将灯笼草作为别名。

石松科藤石松Lycopodiastrum casuarinoides(Spring) Holub ex Dixit收载于广西瑶药2014一卷[9]和贵州药材 2003[10]等;藤子石松Lycopodiastrum casuarinoides(Spring) Holub. ex Dixit收载于广西药材 1996[11];石子藤石松Lycopodium casuarinoidesSpring收载于四川药材 1977[12]LycopodiumL.为石松属,而LycopodiastrumHolub.ex Dixit为藤石松属,此在秦仁昌分类系统、《中国植物属志》、《中国植物志》中均如此分类[8],Christenhusz线性排列系统和张宪春(2011)[8]等系统把藤石松属并入石松属LycopodiumL.,故出现了Lycopodium casuarinoidesSpring一名,上述标准收载的3个名称实为同一种植物。秦仁昌(1978),秦仁昌、吴兆洪(1991),《中国植物志》和FOC分类系统均把藤石松属作为独立的一属,中药标准中亦多采用LycopodiastrumHolub. ex Dixit这一属名,另藤石松为藤石松属的模式种,故认为名称应采用藤石松Lycopodiastrum casuarinoides(Spring) Holub ex Dixit,石子藤石松为别名,藤子石松为不规范名称,不应采用。

木贼科节节草Equisetum ramosissimumDesf.收载于福建药材2006[13]和上海药材1994附录[14];节节草Hippochaete ramosissima(Desf.) Boerner收载于部颁标准藏药1995附录[15]。秦仁昌分类系统和《中国植物属志》中木贼科有问荆属EquisetumL.和木贼属HippochaeteMilde两属[8],《中国植物志》把此二属合并为木贼属EquisetumL.一属[7],现代分类系统均按《中国植物志》的归属方式处理,上述标准收载的两名称实为同一种,认为该种拉丁学名以采用Equisetum ramosissimumDesf.为好。另鸭跖草科Commelinaceae有植物中文名亦为节节草Commelina diffusaBurm. f.,应注意区别。

阴地蕨科阴地蕨Botrychium ternatum(Thunb.)Sw.收载于药典 1977[16]等;阴地蕨Scepteridium ternatum(Thunb.) Lyon.收载于贵州药材2003[10];薄叶阴地蕨Scepteridium daucifolium(Wall. ex Grev.) Lyon.收载于贵州药材2003[10];而《中国植物志》收载薄叶阴地蕨Botrychium daucifoliumWall.。阴地蕨科在秦仁昌分类系统和《中国蕨类植物属志》中,均有小阴地蕨属BotrychiumSw.、假阴地蕨属BotrypusMichx和阴地蕨属ScepteridiumLyon三属,1959年出版的《中国植物志》[17]阴地蕨科仅有阴地蕨属一属,即上述 3属的拉丁属名均归至阴地蕨属BotrychiumSw.;FOC、Christenhusz线性排列系统和张宪春的现代分类系统亦均将3属归至阴地蕨属BotrychiumSw.一属,且把阴地蕨科并入瓶尔小草科[18]。故Botrychium ternatum(Thunb.) Sw.和Scepteridium ternatum(Thunb.) Lyon.实为同一种,Botrychium daucifoliumWall.和Scepteridium daucifolium(Wall.ex Grev.) Lyon.亦为同一种。故认为该2种的名称应分别采用阴地蕨Botrychium ternatum(Thunb.)Sw.和薄叶阴地蕨Botrychium daucifoliumWall.。

3 种等级分类群的处理和鉴定

卷柏科垫状卷柏Selaginella pulvinata(Hook.et Grev.) Maxim.收载于中国药典2010年版[19]和中国药典 2015年版[20]等;垫状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Beauv.) Spr.var. pulvinataAlston收载于贵州药材1965[21]。垫状卷柏作为一个独立的种早在1859年就已经确定,其间虽有研究认为其是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Beauv.) Spr.的变种,但因形态与卷柏区别明显,作为一个独立的种目前已经没有争议[22],且中国药典等大部分标准收载的拉丁学名均为Selaginella pulvinata(Hook. et Grev.) Maxim.,《中国植物志》[7]亦采用该拉丁学名,故应定论用此拉丁学名。

木贼科笔管草Equisetum ramosissimumDesf.subsp.debile(Roxb. ex Vauch.) Hauke收载于广西壮药2011二卷[23];节节草Equisetum debileRoxb.收载于北京药材1998[24];笔管草Equisetum debileRoxb. 收载于部颁标准成方九册1994附[25]和福建药材2006[13]。该种中文名应为笔管草,节节草系误用,节节草为笔管草的原亚种Equisetum ramosissimumDesf.,应予纠正。关于本分类群等级的处理,目前尚有争议。《中国植物志》作者[7]经过对国内各主要标本馆所藏大量标本的比较研究,发现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的有关标本为很典型的Equisetum ramosissimumDesf.,但我国南方特别是西南的有关标本则很难确定是Equisetum ramosissimumDesf. 还是Equisetum debileRoxb.ex Vauch.。故《中国植物志》赞成 R. L. Hauke(1962)的观点,即对本分类群采用亚种的概念。考虑到本分类群等级的处理尚有争议,国内许多地方植物志如《浙江植物志》等仍采用种的概念,且中药材标准亦大多作为独立的种收载,故宜用笔管草Equisetum debileRoxb.ex Vauch.的表述为宜。

海金沙科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um(Thunb.)Sw.收载于中国药典 1963[26]、1977[16]、1985[27]、1990[28]、1995[29]、2015[20]、部标成方十册 1995附录[30]等;小叶海金沙Lygodium microphyllum(Cav.) R. Br.,收载于中国药典2010附录[19]和中国药典 2015附录[31]等;狭叶海金沙Lygodium microstachyumDesv.收载于福建药材 2006[13]和湖南药材 2009[6];小叶海金沙Lygodium scandens(Linn.) Sw.收载于广西瑶药2014一卷[9]等。对上述相关植物,《中国植物志》[17]收载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um(Thunb.) Sw.、狭叶海金沙Lygodium microstachyumDesv.和小叶海金沙Lygodium scandens(Linn.) Sw. 3种,其中Lygodium scandens(Linn.) Sw.和Lygodium microphyllum(Cav.) R. Br.实为同一种植物小叶海金沙,前者为正名,后者为异名; FOC把其拉丁正名和异名互换,变为小叶海金沙Lygodium microphyllum(Cav.) R. Br.,而把Lygodium scandens(Linn.) Sw.作为小叶海金沙的异名。另 FOC 把狭叶海金沙Lygodium microstachyumDesv.并入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um(Thunb.) Sw.合为一种。

据《中国植物志》载,狭叶海金沙与海金沙的区别为不育羽片的末回小羽片掌状深裂,裂片长而狭,能育羽片有不育的长尾头实际海金沙的形态变异很大,其植株下部明显具有狭叶海金沙上述特征,故仅凭局部的标本,就定种狭叶海金沙,依据不足,认为FOC把狭叶海金沙并入海金沙是合理的。小叶海金沙与海金沙有明显区别,其末回小羽片形小,通常为三角形钝头,叶为薄草质,叶轴藤本状,粗健;小叶海金沙的 2个种加词scandens和microphyllum在不同的标准均有使用,考虑到后者为中国药典附录收载,影响力较大,且FOC比《中国植物志》在国际上有更大的影响力,故认为小叶海金沙以采用拉丁学名Lygodium microphyllum(Cav.) R. Br.更好。

鳞始蕨科乌蕨Sphenomeris chinensis(Linn.)Maxon收载于贵州药材 2003[10];乌蕨Stenoloma chusanum(Linn.) Ching收载于药典1977[16]等。乌蕨属在秦仁昌分类系统及《中国植物志》中均采用拉丁名 Stenoloma Fēe[8],但据现代研究,该拉丁名不符合命名法,故FOC、Christenhusz线性排列系统及张宪春系统[32]等均将其属名纠正为Odontosoria Fēe。尽管 Stenoloma Fēe 的命名不合法,但并不影响实际使用,据文献查阅结果,目前除个别蕨类植物分类文献外,其他罕见有使用Odontosoria chinensis这一学名者,而Stenoloma chusanum这一学名使用最广,收载的标准亦以使用这一学名居多,且也是《中国植物志》[17]使用的正名,故认为在中药材的基源中,乌蕨以使用Stenoloma chusanum(Linn.) Ching这一学名为妥。

蹄盖蕨科单叶双盖蕨Diplazium lanceum(Thunb.) Presl收载于广西药材 1990[33];《中国植物志》[34]中单叶双盖蕨的拉丁学名为Diplazium subsinuatum(Wall. ex Hook. et Grev.) Tagawa,而把Diplazium lanceum(Thunb.) Presl作为异名收载。目前植物分类普遍的观点[35]亦与《中国植物志》相同,且在实际研究应用时,亦多使用Diplazium subsinuatum(Wall. ex Hook. et Grev.) Tagawa一名,故认为法定药用植物基源中亦应使用这一学名。

凤尾蕨科剑叶凤尾蕨PteriscreticaL.收载于贵州药材2003[10],按《中国植物志》[36]该拉丁学名的原植物为欧洲凤尾蕨,欧洲凤尾蕨分布于欧洲及非洲,我国不产;而剑叶凤尾蕨的拉丁学名为Pterisensi formisBurm.[36],该种生海拔300米的林下,产海南(崖县、南山岭),也产于印度北部、中南半岛及马来半岛,贵州不产,与欧洲凤尾蕨不同种。另有欧洲凤尾蕨的变种凤尾蕨,形态与前者相似,曾有误定为欧洲凤尾蕨者,故《中国植物志》凤尾蕨项下特列一误定的拉丁学名Pteris cretica auct. nonL.。凤尾蕨在我国分布广泛,贵州的印江、独山、桐梓、遵义、雷山、贵阳、清镇、平坝、安顺、毕节、大方、安龙、德江等地都有分布,故疑系把凤尾蕨误定为欧洲凤尾蕨。

肾蕨科肾蕨Nephrolepis auriculata(Linn.)Trimen收载于广西壮药2011二卷[23]。但FOC采用了Nephrolepis cordifolia(Linn.) C. Presl这一学名,而把该标准采用的拉丁学名作为异名处理。认为该标准采用的这一学名为分类著作如《中国植物志》[37]、《浙江植物志》等所普遍采用,学术论文中亦多使用该学名,故认为法定药用植物中仍应使用肾蕨Nephrolepis auriculata(Linn.)Trimen这一学名。

槲蕨科中华槲蕨Drynaria baronii(Christ.)Diels收载于药典 1977[16]、药典 1985[27]、药典1990[28]等。中华槲蕨一名在《中国植物志》、FOC、《西藏植物志》等均未见,《中国植物志》收载秦岭槲蕨Drynaria sinicaDiels[38],其中有异名Drynaria baronii(Christ.) Diels,FOC收载秦岭槲蕨Drynaria baroniiDiels,故三者实为同一植物。考虑到该种分布于我国西部和西南部地区,用秦岭槲蕨更切合实际分布。中国药典等标准皆使用Drynaria baroniiDiels这一拉丁学名,故该种宜采用秦岭槲蕨Drynaria baroniiDiels这一名称,中华槲蕨可作为别名。

槲蕨科槲蕨Drynaria fortunei(Kunze) J. Sm.收载于中国药典 1963[26]、1977[16]、2000[39]和2015[20]等。槲蕨的拉丁学名除上述标准收载的外,尚有Drynaria roosiiNakaike,且为《中国植物志》和FOC的正名,在分类学上以后者使用更多,但在中药学领域,Drynaria fortunei(Kunze) J. Sm. 这一学名使用更为普遍,如中国药典和贵州、内蒙古、新疆、西藏、台湾等省区的药材标准均使用这一学名,《浙江植物志》等一些地方志亦使用这一学名,为了避免混乱,在法定药用植物中仍应保留使用这一拉丁学名。

石松科石松Lycopodium clavatumL.收载于中国药典1963[26]、1977[16]和中华药典1930[40]等。按Lycopodium clavatumL.的原植物为东北石松,而石松的拉丁名为Lycopodium japonicumThunb. ex Murrey。根据中国药典1977对该药材叶大小的描述,认为上述标准收载的植物应为石松Lycopodium japonicumThunb. ex Murrey。

卷柏科毛枝卷柏Selaginella brauniiBak.收载于《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2005[41]。按毛枝卷柏的拉丁学名为Selaginella trichocladaAlston,而Selaginella brauniiBak.为布朗卷柏的拉丁名[7],从该标准描述该药材茎分枝有毛等特征分析,该种应为毛枝卷柏Selaginella trichocladaAlston。

4 中文名的混淆

4.1 名称的误用

木贼科木贼Equisetum arvenseL.收载于部颁标准藏药1995附录[15];问荆Equisetum arvenseL.收载于北京药材1998附录[24]。木贼和问荆为2种不同的植物,不可能拥有同一个拉丁学名,Equisetum arvenseL.为问荆的拉丁学名,故上述木贼应纠正为问荆。

蹄盖蕨科陕西峨嵋蕨Lunathyrium giraldii(Christ) Ching收载于宁夏药材1993[42]。按陕西峨嵋蕨应为陕西峨眉蕨。

满江红科绿萍Azolla imbricata(Roxb.) Nakai收载于福建药材2006[13]等;实际Azolla imbricata(Roxb.) Nakai为满江红的拉丁学名,绿萍为俗称,该名称在农业上常用,分类著作中并不使用,根据福建药材2006对该种原植物形态的描述,其叶互生无柄,覆瓦状排列成两行,近斜方形或卵形,绿色,秋后变红,该种应为满江红Azolla imbricata(Roxb.) Nakai。且满江红背裂片在秋后常变为紫红色,别名为红萍,用绿萍这一名称,易与满江红的变种常绿满江红Azolla imbricata(Roxb.) Nakaivar. sempervirensY. X. Lin相混淆,故绿萍应纠正为满江红。

4.2 别名作正名

石松科植物杉蔓石松Lycopodium annotinumL.收载于甘肃药材2009[43]。按Lycopodium annotinumL.为多穗石松的拉丁学名[7],而多穗石松有别名杉叶蔓石松,该标准系引用了一个与该种植物别名类似的名称,故应把杉蔓石松改为多穗石松。

瓶尔小草科柄叶瓶尔小草Ophioglossum petiolatumHook.收载于贵州药材 2003[10]Ophioglossum petiolatumHook.的中文名为钝头瓶尔小草[17],柄叶瓶尔小草为地方志名称,可作为别名。

心叶瓶尔小草Ophioglossum reticulatumL.收载于贵州药材2003[10]等。该种的中文正名为心脏叶瓶尔小草[17],心叶瓶尔小草为简化的称谓。

中国蕨科野鸡尾Onychium japonicum(Thunb.)Kunze.收载于中国药典 1977[16]。该拉丁学名的中文植物名为野雉尾金粉蕨[36],该植物在江西等地有野鸡尾别名,又根据该标准收载该药材的形状描述与野雉尾金粉蕨符合,故该种为野雉尾金粉蕨Onychium japonicum(Thunb.) Kunze.。

乌毛蕨科单芽狗脊蕨Woodwardia unigemmata(Makino) Nakai收载于四川药材2010[5]等;单芽狗脊Woodwardia unigemmata(Makino) Nakai收载于河南药材1993[44]。该拉丁学名的中文名应为顶芽狗脊[45],单芽狗脊为别名,故认为该种系顶芽狗脊Woodwardia unigemmata(Makino) Nakai。

乌毛蕨科胎生狗脊蕨Woodwardia proliferaHook. etArn. 收载于江西药材 1996[46]。《中国植物志》[45]和FOC的正名均为珠芽狗脊,而胎生狗脊蕨为珠芽狗脊的别名,《浙江植物志》[47]又称该种为胎生狗脊。该种正名应为珠芽狗脊Woodwardia proliferaHook. et Arn.

水龙骨科金鸡脚Phymatopsis hastata(Th.)Kitag收载于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2005[41]等。《浙江植物志》亦收载与此相同的中文名和拉丁学名,但《中国植物志》收载水龙骨科植物金鸡脚假瘤蕨Phymatopsis hastata(Thunb.) Pic. Serm.,拉丁属名和种加词与该种相同[38],仅定名人不同,故该种植物按《中国植物志》名称,应为金鸡脚假瘤蕨Phymatopsis hastate(Thunb.) Pic. Serm.。金鸡脚为地方植物志用名,可作别名处理。

水龙骨科欧亚水龙骨Polypodium vulgareL.收载于部标维药 1999等[48]。《中国植物志》[38]中欧亚多足蕨的拉丁学名与此相同,该种在我国仅产于新疆,查阅新疆维药标准,该品种的性状与欧亚多足蕨相符,多足蕨属PolypodiumL. emend.Ching我国仅2种,另1种产东北。故认为该种为欧亚多足蕨Polypodium vulgareL.,欧亚水龙骨为新疆地方用名,可作别名处理。

水龙骨科北京石韦Pyrrosia davidii(Gies)Ching收载于部标成方十二册1997附录[49]等,华北石韦Pyrrosia davidii(Baker) Ching收载于甘肃药材2009[43]。同一拉丁学名,两部标准的中文名不同。查《中国植物志》等分类著作,未见北京石韦一名,故认为该种为华北石韦Pyrrosia davidii(Baker) Ching。该种北京妙峰山亦产,北京石韦可作别名处理。

苹科萍Marsilea quadrifoliaL.收载于部标成方八册1993附录[50];苹Marsilea quadrifoliaL.收载于上海药材1994[14]等。该种中文名在不同的标准中用法不一,《中国植物志》[38]用苹,一些地方志如《浙江植物志》[47]用萍,认为该种应为苹Marsilea quadrifoliaL.,萍作为别名。

水龙骨科水龙骨Polypodiodes nipponica(Mett.) Ching收载于浙江炮规2005[41]。该种中文名《中国植物志》[38]和FOC均为日本水龙骨,该种亦非水龙骨属PolypodiodesChing的模式种,浙江炮规2005按照《浙江植物志》把该种的中文名称定为水龙骨,认为不妥,应纠正为日本水龙骨。

4.3 药材名和植物名混淆

紫萁科紫萁贯众Osmunda japonicaThunb. 收载于药典2010[19];紫萁Osmunda japonicaThunb.收载于湖北药材2009[51]等。该种《中国植物志》[17]中文名为紫萁,FOC和地方植物志如《浙江植物志》[47]均如此,但由于该种的根茎及叶柄基部用作药材贯众或紫萁贯众,故个别标准把其植物名亦称紫萁贯众,应予纠正。

鳞毛蕨科绵马鳞毛蕨Dryopteris crassirhizomeNakai收载于中国药典 1977[16]等;粗茎鳞毛蕨Dryopteris crassirhizomaNakai收载于中国药典2000[39]、2005[52]、2015[20]等。该种中文名为粗茎鳞毛蕨,《中国植物志》、FOC和地方植物志均如此,大多药材标准亦如此,但由于该种的根茎及叶柄基部用作药材绵马贯众,故个别标准把该种称绵马鳞毛蕨,应予纠正。

蚌壳蕨科金毛狗脊Cibotium barometz(L.) J.Sm.收载于中国药典 1977[16]、2010[19]、2015[20]等。该种在《中国植物志》[17]、《浙江植物志》[47]等大部分植物志中的中文名为金毛狗,但亦有部分植物志如FOC称其为金毛狗脊,再考虑到几乎所有的药材标准均称该种为金毛狗脊,为避免混淆,认为在法定药用植物中可保留该中文名。

乌毛蕨科狗脊蕨Woodwardia japonica(L. f.)Smith收载于湖北药材2009[51]等;狗脊Woodwardia japonica(L. f.) Smith收载于湖南药材2009[6]

该种中文名无论是《中国植物志》[45]还是地方植物志如《浙江植物志》[47],均为狗脊,且也有一部分药材标准使用狗脊一名,认为法定药用植物宜用狗脊一名,把狗脊蕨纠正为狗脊,如此亦不致引起混淆。

鳞毛蕨科欧绵马Dryopteris filix-mas(L.)Schott. 收载于部标维药 1999[48];欧洲鳞毛蕨Dryopteris filix-mas(L.) Schott.收载于新疆药品1987[53]等。该种中文名为欧洲鳞毛蕨,《中国植物志》、FOC和一些地方植物志均如此。多部药材标准亦如此。该种的根茎及叶柄基部用做药材欧绵马或绵马贯众,个别药材标准受药材名的影响,称该种为欧绵马,应予纠正。

5 讨论

蕨类植物种类众多,总数达12 000多种,不同的分类系统科属概念差别较大,尤其是属等级分类系统变化时,会导致种拉丁学名的改变,出现一种蕨类植物使用多个拉丁学名的情况。且某些属的蕨类植物形态相似,种鉴定或种等级分类群意见相左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导致了蕨类植物基源的混乱,尤其是中药专业者对植物分类的变化状况掌握不全,应用到中药材后更容易出现问题。现结合植物分类和中药材标准两方面内容,把中药材标准收载的88种蕨类植物的基源进行了查考,基本厘清了这些蕨类植物标准收载和基源的变化状况,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意见,相信会对来源于蕨类植物的中药材植物基源的正本清源起到一定的作用。

[1] 赵维良, 马临科, 郭增喜, 等. 中国法定药用植物[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7: 1-381.

[2] ZHAO W L. Dissertation on the legal medicinal plants [J].Chin J Mod Appl Pharm(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17, 34(9):1361-1364.

[3] 谢宗万. 中药材品种论述[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1-543.

[4] 湖南省中药材标准[S]. 1993: 158.

[5] 四川省中药材标准[S]. 2010: 353-403.

[6] 湖南省中药材标准[S]. 2009: 91-250.

[7] 张宪春, 张丽兵. 中国植物志·第六卷(第三分册)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58-236.

[8] WANG F H, LI D Z, XUE C Y, et al. A comparison of major classifications of Chinese Lycophytes and Ferns [J]. Plant Diver Res(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 2013, 35(6): 791-809.

[9] 广西壮族自治区瑶药材质量标准[S]. 第一卷. 2014:133-250.

[10] 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S]. 2003: 3-181.

[11] 广西中药材标准[S]. 第二册. 1996: 265.

[12] 四川省中草药标准(试行稿)[S]. 第一批. 1977: 73.

[13] 福建省中药材标准[S]. 2006: 90-233.

[14] 上海市中药材标准[S]. 1994: 80-363.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藏药·第一册[S]. 1995:341-357.

[16] 中国药典[S]. 1977: 43-502.

[17] 秦仁昌, 傅书遐, 王铸豪, 等. 中国植物志[M]. 第二卷.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59: 9-275.

[18] WU S H. The historical origin of the systematic scheme of Pteridophyta by R. C. Ching [J]. Guihaia(广西植物), 1986,6(1/2): 63-78.

[19] 中国药典. 一部[S]. 2010: 209-附录24.

[20] 中国药典. 一部[S]. 2015: 224-330.

[21] 贵州省中药材标准规格·上集[S]. 1965: 304.

[22] CHAO Z, DAI K M. Taxonomical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drug Juanbai (HerbaSelaginellae) [J]. Acta Acad Med Shang Hai(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1996, 23(5): 367-369.

[23] 广西壮族自治区壮药质量标准[S]. 第二卷. 2011: 236.

[24] 北京市中药材标准[S]. 1998: 211.

[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九册[S].1994: 附录3.

[26] 中国药典. 一部[S].1963: 218-238.

[27] 中国药典[S]. 1985: 219-256.

[28] 中国药典. 一部[S]. 1990: 226-260.

[29] 中国药典. 一部[S]. 1995: 258.

[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十册[S].1995: 附录208.

[3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四部[S]. 2015: 421.

[32] ZHANG X C, WEI R, LIU H M, et al. Phylogeny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extant Lycophytes and Ferns from China[J]. Chibul Bot(植物学报), 2013, 48(2): 119-137.

[33] 广西中药材标准[S]. 1990: 58.

[34] 朱维明. 中国植物志·第三卷(第二分册)[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9: 489.

[35] GU Z Y, HE Y Q, ZHANG Y X , et al. An addition and revision to the Athyriaceae in Flora of Henan [J]. J Henan Agri Univ(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6, 40(5): 529-531.

[36] 秦仁昌, 刑公侠, 吴兆洪, 等. 中国植物志·第三卷(第一分册)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0: 28-108.

[37] 吴兆洪, 王铸豪. 中国植物志·第六卷(第一分册)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 315.

[38] 林尤兴, 张宪春, 石雷, 等. 中国植物志·第六卷(第二分册)[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0: 10-343.

[39] 中国药典. 一部[S]. 2000: 209-271.

[40] 中华药典[S]. 1930(中华民国十九年) : 407.

[41] 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S]. 2005: 61-465.

[42] 宁夏中药材标准[S]. 1993: 124.

[43] 甘肃省中药材标准[S]. 2009: 192-254.

[44] 河南省中药材标准[S]. 1993: 56.

[45] 吴兆洪. 中国植物志·第四卷(第二分册)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9: 200-203.

[46] 江西省中药材标准[S]. 1996: 139.

[47] 张朝芳, 张绍尧, 王景祥, 等. 浙江植物志[M]. 第一卷. 杭州: 浙江科技出版社, 1986: 28-334.

[48]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维吾尔药分册[S]. 1999:12-59.

[49]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十二册[S]. 1997: 1.

[50]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八册[S].1993: 附录2.

[51] 湖北省中药材质量标准[S]. 2009: 88-107.

[52] 中国药典. 一部[S]. 2005: 231.

[5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药品标准[S]. 1987: 4.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Legal Medicinal Plants of Ferns

ZHAO Weiliang, YI Ze
(Zhejiang Institute for Food and Drug Control, Hangzhou 310052,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clarify the origin of legal medicinal plants from ferns, which were made some chaos because of the change of classification system and species identification, and to correct related problems about the origin of the plants from ferns in the standards of Chinese crud drugs. METHODS Query for Chinese crude drug standards of state and various provinc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to find out the species with different Chinese and Latin names for the same plant from ferns,and make textual research on plant taxonomy, species identification and so on. RESULTS In Chinese crude drug standards of state, various provinc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it contained 27 families, 88 species original plants from ferns, including 53 species without confusion in species identification and Chinese or Latin names, 5 species with confusion of Chinese names or Latin names due to the change of classification system. There were 11 species with problems of species identification and taxonomic grade, 19 species with problems of Chinese name confusion. The confused types of textual were researched into the correct. CONCLUSION Although there are a little problems in the origin of legal medicinal plants from ferns, these problems can be solved through the study.

KEY WORDS:legal medicinal plants; the legal medicinal plants of ferns; textual research on plant origin

REFERENCES

中图分类号:R28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7693(2017)10-1501-06

DOI:10.13748/j.cnki.issn1007-7693.2017.10.032

引用本文:赵维良, 依泽. 蕨类法定药用植物基源考证[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17, 34(10): 1501-1506.

基金项目:浙江省食品药品安全“十三五”规划——中药材数字标本馆(浙食药z-2016001)

作者简介:赵维良,男,硕士,主任中药师 Tel: (0571)86452373 E-mail: zwl@zjyj.org.cn

收稿日期:2017-06-22

(本文责编:曹粤锋)